金相組織分級
-
石墨分布形狀
按國標 GB/T 7216—2009《灰鑄鐵金相檢驗》規定,石墨分布形狀分為六種類型,見表 5-1 和圖 1、圖 2
圖 1 石墨分布形狀圖
a)A 型 b)B 型 c)C 型 d)D 型 e)E 型 f)F 型
2.石墨長度
拋光態下檢驗石墨長度,首先觀察整個受檢面,選擇有代表性的視場,按其中最長的三條石墨的平均值計算,可分八級評定。被測量的視場不少于三個,放大倍數為 100 倍。
圖 5-2 石墨的分類
a)A 型 b)B 型 c)C 型 d)D 型 e)E 型 f)F 型
如果采用圖像分析儀測定,在拋光態下直接進行觀測,測量每個視場中最長的三條石墨的平均值。被測量的視場不少于十個。
石墨長度可分為八級,見表 2 及圖 3。
表 2 石墨長度分級

圖 3 石墨長度分級
3.基體
按組織特征,鑄態或經熱處理后的灰鑄鐵基體可以是鐵素體、片狀珠光體、粒狀珠光體、屈氏體、粒狀貝氏體、針狀貝氏體、馬氏體(見表 3)。
表 3 基體組織特征

片狀珠光體是鐵素體和滲碳體片層相間、交替排列的組織,是灰鑄鐵的主要基體組織,按其片間距的大小,可分為索氏體型珠光體、細片狀珠光體、中等片狀珠光體和粗片狀珠光體。珠光體含量可分為 8 級(見表 4)。
表 4 珠光體含量

4.碳化物
按其分布形態可分為針塊狀、網狀、塊狀和萊氏體狀。按碳化物含量可分為 6 級(見表 5)。
表 5碳化物含量

5.磷共晶
按其組成可分為二元磷共晶和三元磷共晶。按其在共晶團晶界的分布形式可分為孤立塊狀、均勻分布、斷續網狀及連續網狀四種。磷共晶按其含量百分比分為 6 級(見表 6):
表 6 磷共晶含量

6.共晶團數量
按國家標準規定,灰鑄鐵共晶團數量選擇的放大倍數對照標準評級按 A(放大 10 倍)、B(放大 50 倍)兩組評定(分級見表 7)。
表 7 共晶團數量分級

摘自現代鑄鐵技術
- 上一條:灰鑄鐵的性能-影響鑄鐵性能的因素
- 下一條:灰鑄鐵-灰鑄鐵分級